PART-1      台灣50-70年代台灣啤酒與台灣醬油收藏分享


台灣的啤酒的歷史文化,應該從日據時代訴說起吧!!在日本時代的台灣當時(啤酒)就相當受到歡迎,每年的酒類銷售中,都是第一名呢!可見臺灣人熱愛的啤酒文化,大概就從此時開始吧!!



圖中這4瓶是老式的台灣啤酒短胖瓶,在我們懷舊收藏家的口中俗稱(手榴彈瓶),哈!還真有幾分神似囉!!這樣的瓶身應該是沿自於日本時代(高砂啤酒)的外型.圖左一就是(高砂啤酒瓶)PS:因紙標遺失所以館主補上(台灣啤酒的指標)SORRY!!



這張圖片,各位網友要仔細觀看...(因為太類似囉!)右一(紅標台灣啤酒瓶)是台灣早期第一批外銷國外的外銷瓶(市面難得一見),因為這種紅色紙標包裝瓶,並不在台灣本土販售.........


右二(矮胖瓶)與(手榴彈瓶)不同喔!右三,四(隨手瓶)小瓶裝.



台灣50,60,70年代......不同時期的(台灣啤酒)瓶身演變.



(台灣啤酒)隨手瓶裝(小瓶裝)



父子情深的(父子瓶).............



既然來了!就順便介紹一下下(台灣米酒)綠瓶裝與紅瓶裝.........


PART-2(台灣醬油)



醬油是由『醬』演變而來,早在三千多年前,周朝就有製醬的記載了。而醬油之釀造純粹是偶然地發現,醬油起源於中國古代皇帝御用的調味料,是由鮮肉醃製而成,與現今的魚露製造過程相近,因為風味絕佳漸漸流傳到民間,後來被發現大豆製成風味相似且便宜,才廣為流傳到各地廣為使用。醬油的前身最初是由僧侶們所釀出的,而後隨著佛教之遠播,偏及各地,如日本、韓國、東南亞一帶,然後在日本創造出了醬油。目前中國菜備受世界人士之讚賞,其中所用的日本醬油也改為中國特色,與日本醬油共同成為世界性之調味品之一。醬油之製造,早期是一種家事藝術與秘密,其釀造多由某個師傅把持,其技術往往是由子孫代代相傳或由一派的師傅傳授下去,形成某一方式之釀造法。



台灣早期大瓶裝的醬油.是以厚的塑膠瓶裝,我想大概是害怕陽光的照射及保存限制吧!


圖中有(萬家香)(龜甲萬)(東式)(金龍牌)醬油等品牌.....




醬油的種類繁多,大致上可約分為下列幾種.....


一般醬油:以大豆、脫脂大豆、黑豆小麥、米等穀類為原料,依上述方法製得之醬油。


黑豆醬油:以黑豆及小麥、米等穀類,經蒸煮或以其他方法處理並經培養麴菌製成之「醬油麴」,依傳統釀造法製成之醬油。


醬油膏:凡醬油中添加黏稠劑,使其黏度於25℃時達250cps以上者,包括蔭油、壼底油。


生醬油:指發酵熟成後之醬油醪,經壓搾所得之液體。


淡色醬油:其色度(Abs 555nm)小於3.0(或標準色19以上)之醬油。


薄鹽醬油:其鹽度(NaCl)以氯離子計算低於12%,不得添加防腐劑之醬油。



(右1為金蘭醬油樣品罐)(右2龜甲萬)(左1為醋瓶)(左2為龜甲萬薄鹽).......



這上下2張為日據時代的(最上醬油)(味增)的琺瑯鐵牌



肉剁成肉泥再發酵生成的油,稱為「」(即肉醬油之意);另有在造醬時加入動物血液的版本的醬稱為。可見《詩經•大雅•行葺》之一句:「醓醢以薦」。 《齊民要術》內所指的「豆醬清」,乃豆醬中之汁液,但與發酵製出之醬油液的味道和製造方法均有差異,因此不能歸納為醬油。至於豆醬,則以當今豆瓣醬著稱。「醬油」二字連作一詞,始於日本。後來《山家清供》一書中也出現了「醬油」。此書被誤認為寫成於南宋,但據中村喬考證,當屬明朝。古代各種發酵食品不能一律歸為醬油,現今的醬油是日本人的創造。[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50年代博物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1) 人氣()